作为青岛市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工业重镇即墨市蓝村镇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小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数据显示,蓝村镇现有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亿元,同比增长5.4%;地方财政收入2.06亿元,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21902元,增长10%。
制造业一直是蓝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但驱动制造业滚滚向前的动能却已经迭代更新:曾经占据全镇税收半壁江山的传统皮鞋制造业,因国内外市场低迷进入发展转型期,不再担任经济“顶梁柱”的角色;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车辆零部件制造等**制造业异军突起,推动镇域经济换挡升级、加速蝶变。
制鞋业不再是经济“顶梁柱”
“在蓝村皮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十几个中国人中,*有一人脚穿蓝村鞋。”蓝村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赵丽对记者回忆说。
蓝村镇素有“胶东半岛交通枢纽”之称,胶济铁路、蓝烟铁路在此相接,济青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优越的交通条件为蓝村镇制鞋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蓝村镇便“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办鞋厂”,全镇超过60%的居民从事制鞋相关产业。到了21世纪初,蓝村皮鞋的年产量达到1亿双,在国内仅次于温州,被称为“江北皮鞋镇”。“许多外地人认识蓝村镇,都是从皮鞋开始的。”赵丽说。
赵丽回忆,在2003年前后,蓝村镇大的制鞋企业三湖制鞋,鼎盛时曾拥有上万名工人,为耐克等全球**品牌代工。该企业当时年利税约2000万元,凭一己之力便贡献了蓝村全镇三分**的税收。后来,随着全球经济疲软、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企业代工订单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区域,蓝村制鞋业发展开始面临诸多困难。
“蓝村鞋企数量从以前的1000余家减少到300来家,皮鞋年产量也从1亿双下降到不足5000万双。”赵丽说,经过市场经济一番的“大浪淘沙”,蓝村皮鞋制造业如今虽然仍是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却不再是主导当地经济发展的“招牌产业”。
新兴产业撑起新经济“骨架”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蓝村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逐步搭建起新的产业“骨架”——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车辆零部件制造、传统制造业、商贸物流及临空产业。云路、东一、伟隆阀门、美莱轨道等一批**制造企业后来居上,成为驱动蓝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位于蓝村镇城西工业园的青岛岛云路**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是一个****的“隐性**”企业。它生产一种比纸还薄的金属制品,是由1300℃的钢水在千分**秒内迅速冷却到200℃以下而形成的非晶带材。这种材料厚度仅22微米,用手一撕便轻松断开,因此被称为“手撕钢材”。公司综合部经理汪之阳介绍,非晶带材具有超导磁、低损耗等性能,使用了非晶带材的非晶合金变压器,可比传统硅钢片变压器减少70%至80%的空载损耗。
汪之阳介绍,截至今年4月,云路公司非晶带材累计年产能达5万吨,国内市场份额达35%,居**首位。2016年,云路实现产值14.3亿元,税收7700万元,高居蓝村镇纳税榜首。
蓝村镇副镇长江守岩介绍,依托云路的产业带动效益,蓝村镇将西部工业园规划为金属新材料产业园,计划建设10万吨级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已吸引4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入驻。
以6800万元居蓝村镇纳税榜**位的,是青岛东一胶带有限公司。这家汽车密封条年销售额全球排名第九的企业,是蓝村镇车辆零部件制造行业的代表。公司总经理金尚垣表示,在蓝村镇政府的协调下,东一公司已与汽车产业新城管委会进行了接触,并参加了一汽大众的招标会。如果双方达成合作,一汽大众以后推出的汽车新品将使用东一公司提供的汽车密封条。
除了云路、东一,蓝村镇还崛起了一批新兴“明星企业”。青岛伟隆阀门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不停水加装阀门技术,产品90%以上出口欧美等50多个**和地区,是即墨市第3家上市企业;青岛美莱轨道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动车、地铁等配套座椅及飞机座椅零部件,其发泡垫生产技术****,达到全球严火车阻燃标准……
传统制造业拥抱科技求重生
新产业的崛起并不意味着老产业的完全退出。近年来,蓝村镇女鞋制造、针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也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跨境电商等途径,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制造企业青岛雪达集团,去年纳税5300多万元,跻身蓝村镇纳税榜前三甲,与云路、东一共同贡献了全镇税收收入的近50%。作为“中国针织服装制造业十强企业”,雪达近年来加大高科技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先后成功研制了改性亚克力、牛奶绒、云母纤维等新品,吸引青岛石墨烯纤维应用**工作站、青岛石墨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继落户。
目前,雪达已与稻草人、泰迪熊两大国际品牌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多家**500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形成了覆盖**及日本、北美、西欧的市场网络,并在柬埔寨设立了分公司。
进入转型期的制鞋业,也搭乘互联网快车,谋求涅槃重生。目前,蓝村335家传统制鞋企业已与区域内的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合作搭建蓝村皮鞋电商平台,聚力打造中国制鞋产业基地。